生活在如此黑暗年代里的貧苦農民,如鑊之肉,如鼎之羹,在荒淫、暴虐、屠殺中喘息掙扎著、反抗著。于是,北方白蓮教、南方天地會為主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,農民起義的洪流,沖擊著封建的腐朽政權,蕩滌著社會的污泥濁水。
道光帝在登極之前曾親手持槍抵抗過打進皇宮的天理教起義軍?,F在,在南北農民大起義的打擊下,做太子時的銳氣不見了;列祖列宗的所謂“十全武功”,也隨著清軍的腐敗而化為泡影。
內憂、外患,是清政府的兩塊心病。在國內農民大起義的同時,西方資本主義加緊對華侵略,這時,他們正策劃著以大炮維護鴉片貿易,打開中國的門戶。鴉片輸入,白銀外流,由來已久,至道光朝日趨嚴重。19世紀初年,平均每年進口4000余箱;道光上臺的20年代,平均每年達8000余箱;至30年代,平均輸入量竟達到35000余箱。姚賢鎬:《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》第一冊,第339~340頁。鴉片換走了中國大量的白銀,道光繼位后的20年間,中國就有一億兩白銀外流。國庫空虛、銀價暴漲,使中國社會更加動蕩不安。面對這一嚴重問題,道光上臺第二年(1822年)即嚴申鴉片之禁,“凡洋船至粵,先令行商出具所進黃埔貨船并無鴉片甘結,方準開艙驗貨。其行商容隱,事后查出,加等治罪。開館者議絞,販賣者充軍,吸食者杖徒”《鴉片戰爭》叢刊第六冊,第141頁。,這是清政府宣示禁煙以來最嚴厲的禁令。然而,道光的禁令、中國人民的正義抗呼以及部分清朝官員的努力禁煙,都沒能阻止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行為。1825年,在英國產業革命即將完成,大機器生產的日益社會化,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的相對下降的情況下,出現了第一次經濟危機,英國資產階級不僅加緊對華輸入鴉片,而且亟待對華發動一場戰爭,以打開中國市場。
1832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林德賽化名胡夏米,乘“阿美士德”號船,到我國東南沿海進行長達半年多的間諜活動,測量了上海、福州、廈門、寧波等港灣水道,刺探了我國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情報,從而提出了侵華方案,獻給了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。1834年,英國政府派遣第一任駐華商務監督津勞卑來華。7月,他無視中外交涉必須通過行商的慣例,徑直向兩廣總督盧坤發函,要求直接會見。當這一要求被拒絕后,竟于9月5日下令兩艘英艦闖入珠江,炮轟虎門炮臺。從此以后,英國政府積極準備武力進攻中國,同時大規模地以走私方式向中國偷運鴉片。